【文/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鹿鸣】
老百姓到底是有钱不敢花也不愿花,还是老百姓口袋真没钱花?这是前段时间社交网络争议的焦点。
当然,对普通人而言,不管有没有钱,都得消费,有钱多花点,没钱少花点;没有打折促销,就再等等;有了优惠或消费券,就赶在到期前花一波。
疫情以来至今,呼吁政府发钱、发券的呼声不时响起,民间支持或不支持的声音也非常对立。虽然全民发钱一直没有回响,但有些地方选择发放消费券,不是全国性的政策,不知各位是否还记得上一次领到消费券是什么时候。
2022年4月25日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》,要求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,促进消费持续恢复。随后,多地紧跟政策,陆续发放消费券,以期提振消费市场活力。据新华社报道,北京发放“绿色节能消费券”,每份券包总金额1500元,可购买符合条件的21类绿色节能产品;成都发放数字人民币线上消费券,金额共计1.6亿元;太原投放5类22种数字消费券,财政总投入4.2亿元;山东发放汽车消费券15万张,预计高达5亿元;佛山发放针对家电产品的消费券…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蚂蚁金服研究院研究发现,1元政府消费券能够刺激3.5元以上的新增消费,实际中这一杠杆效应或许更大,5倍甚至10倍以上。到2024开年,个别地区又“撒”了一波券:广东“粤消费 粤精彩”“惠购湖北”、天津“欢乐迎新 暖心购物”。
但是,这波潮流中大多数地区都没有跟进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政府消费券在发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,比如电子消费券的惠及人群多为学生及中青年群体,银发族一般拼不过手速,甚至没法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