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繁花》播完了,但上海黄河路的势头,却久久未散。
游客们挤在黄河路上打卡《繁花》同款餐厅,排三个小时的长队等着吃剧里的排骨年糕,和平饭店里的英国套房16800一晚依然订不到。
一时之间,似乎所有人都涌向了黄河路,在金光绮梦的滤镜下回到九十年代,做一个名为“腔调”的梦。
然而,同样是讲九十年代,同样是时代车轮下的人物史诗,其他年代剧,却少有《繁花》这样从线上到线下的声量转化。
《山海情》里的宁夏,依然寂静无声;《漫长的季节》里的东北,只能靠着哈尔滨短暂喘息。
有人说,很难想象《繁花》、《山海情》、《漫长的季节》讲述的是同一个年代。
是的,那是个尘埃与繁花共同升腾的时代,是排骨年糕与戈壁蘑菇共存的时代,也是宏大叙事与小人物命运牢牢绑定的年代。
飘渺的时代万花筒下,映照出的是千万种琐碎的人生。而三十年后,我们站在时间的渡口回望,依然想问出那句:我们有变得更好吗?
回望九十年代
九十年代,到底有多少种面貌?
《繁花》刚释出预告时,有人在底下疑惑发问:这真的是九十年代吗?
毕竟,昏黄光影、时髦穿搭、目不暇接的珠宝首饰,看起来都更像是民国时的上海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