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能源汽车时代,批评合资品牌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。上到奔驰EQ系列,下到丰田二维码,没有一个能幸免。
批评的内容基本集中在智能化程度不够。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大彩电、大沙发、大冰箱已经成为标配,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已经成为下一个内卷的方向,成为几十万、几百万以内最好的车型。反看合资品牌的智能化体验实在是差强人意,无论是语音互联的顺畅性,还是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的创新性方面,基本上都只能注重基本功能的实现,体验层面和中国同行相差甚远。
此外,合资品牌由于组织架构的原因,以及受长期旧的发展路径的束缚,其产品思路趋于保守,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太长,在产品设计、技术研发、品牌营销等方面全面落后。
以上都成为合资品牌被诟病的重要原因。
但是,问题来了,合资品牌真的就一败涂地,毫无还手之力了吗?
合资品牌的困境
从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看,合资品牌确实面临着相当的困境。从乘联会的数据来看,在2023年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