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沈阳8月31日电(记者于也童、张博群)初秋,走进位于大连金普新区复州湾街道的骆驼山,一处已经停产的石灰岩采石场映入眼帘,青灰色的石灰岩和暗红色的土壤相间分布,百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就埋藏在层层红土之中。迄今为止,这里已经出土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上万件。
骆驼山因山丘起伏形状酷似骆驼而得名。巧合的是,在这处紧邻渤海的山坡上,考古工作者竟然发掘出距今180万年的巨副骆驼化石。
这是8月27日拍摄的大连骆驼山遗址。新华社记者 张博群 摄
惯常生活在沙漠或干旱地区的骆驼为何会出现在海边?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说:“百万年前,巨副骆驼还没有进化成‘沙漠之舟’,它们生活在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。那时的骆驼山,水草丰美、食物充足,是‘动物乐园’。巨副骆驼身形高大,只有一个驼峰,那个时候,单个驼峰便可储藏足够营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