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正在谋划一场全工业产业的“制造觉醒”。
不同于最简单的数字化转型,让冰冷的机械设备听令于规则代码。
它指向的是一次由AI重构的产业革命,要让传统智能工厂成为一个可感知、会思考、敢决策、能执行的行为主体。
从中央到地方,集结的号角已经吹响。
- 6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发改委、财政部、国资委、市监总局和国家数据局联合下发通知,要开展2025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。
- 7月,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上,明确将“培育一批工业智能体”列为下半年工作重点,要推动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行动走深走实。
- 8月,上海市发布《加快推动“AI+制造”发展实施方案》,要提升工业模型基础能力、突破智能前沿技术,推动智能体在研发、生产、供应链全链路落地。
为什么官方对智能工厂的转型升级如此迫切?
因为这不仅关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迭代,也关系到未来智能工业最高话语权的争夺。
这一话语权,中国已经错过了四次。
如今AI技术的爆发,是中国后发而至最关键的机会。
但生产力革命总是自下而上。
顶层设计为中国工厂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