界面新闻记者 | 周姝祺
周末在成都发生的一起小米SU7 Ultra严重碰撞事故,再度引发外界对这家快速崛起电动汽车品牌的安全性关注。就在今年3月,安徽铜陵发生了一起类似的小米SU7致命事故,造成三人身亡。
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的警情通报称,本次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,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。这份通报和小米汽车官方均没有对外公布,碰撞事故发生后该车车门是否处于解锁状态,而这是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。
从多份现场视频来看,在该小米SU7 Ultra的车头高速撞上道路中央绿化带后,迅速起火燃烧。多名路人参与救援,试图通过拉门和用脚踹门等方式打开车门,但未能成功。消防人员赶到后,用水枪压制火势,随后用工具才破拆车门。
据目击者对澎湃新闻回忆,尽管车身焚烧严重,但涉事小米车辆外观并未出现明显变形,整体形态仍然较为完整。“外车门是个电子锁,当时无法打开。”
现行的《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》国标规定,车辆在碰撞发生后,至少应保证一扇车门能够打开;而将于明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《乘用车后碰撞安全要求》标准明确要求,碰撞试验结束后,车门必须处于解锁状态。
不过,通过上述两项国家标准的碰撞试验速度均只限定在50km/h±2km/h。从现场视频推算,成都碰撞事故中小米SU7 Ultra的车速已经远超国标要求。
包括小米SU7 Ultra在内,市场上在售的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,均采用的电子车锁装置,通过整车控制“大脑”,